中新网8月25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如果你常跑新加坡的“牛车水”的话,一定会发觉,这个被视为本地早期华人移民生活起点、萦绕着浓郁华族历史文化气息的街道,有了很大改变,外来的人流动力重塑了它的生活风景,本地年轻人也把自己的生活形态带入这传统社区。上一代的记忆正在被新一代重新改造。
许多40岁以上的本地华人感叹:“牛车水已经不是从前的牛车水了。”
牛车水被视为本地早期华人移民的生活起点,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从满足南来苦力、商人起居饮食,消闲娱乐的生活中心,经过累积与沉淀,已经成为本地华人的“精神故乡”。
近10年,新加坡旅游局积极推动本地旅游业,致力打造牛车水旅游胜地形象。这使牛车水的市民景观披上浓郁的旅游色彩,令一些拥有老牛车水记忆的国人感叹“精神故乡”已被新兴的商业活动淹没了。
与此同时,近几年外来的人流动力每一天都在影响牛车水最新的生活风景。这些,并不在政府1998年宣布的“牛车水发展蓝图”硬件建设计划中。
在牛车水生活超过半个世纪的老街坊会告诉你,近年来牛车水商店变化最大的可能是:“本地人越来越少,外地人越来越多。”
所谓的外地人,有很多是新移民,当然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短短几年里,牛车水出现了许多中国北方道地餐馆。大街小巷,还有珍珠坊,无需刻意去寻找,也听得到非新加坡口音的“普通话”,以及超出本地华人熟悉的方言语汇范畴的中国地方方言。
牛车水曾经是广东话通行无阻,如今光用听,都听得出市容的转变。
另一方面,摩士街开有两家韩国餐馆,以及在丁加奴街营业的德国香肠街边档又提醒你,外来人,可不只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而已。
德国烤香肠小贩摊摊主、来自奥地利的索尔柏格(Erich Sollbock)说:“还有很多新移民在牛车水落户,但藏身在附近的办公楼,他们没有我在街边做生意那样显眼而已。”他话刚说完,就有一个金发碧眼的上班族从身旁走过。
牛车水展现的正是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移民社会特色。从前是中国南方地区福建、潮州、广东奠定牛车水的多元性。当然,排排站矗立在桥南路的詹美回教堂(Jamae Chulia Mosque)和马里安曼庙(Sri Mariamman),进一步拉宽了多元文化的定义。
现在是现代都会、东西南北跨国界的品位融合塑造着牛车水的现代气息。
正当一些国人认为在牛车水已安抚不了他们的乡愁,2001年起营业的美食街不能和1983年前的露天小贩熟食摊相提并论,但由官方与商家合力推动的传统节庆气氛,美食与特色店汇集的休闲享受,继续稳固了牛车水作为体验华族传统、休闲消费的文化与旅游地位。
上一代的记忆将会一直被新一代再创造。
牛车水的转变是社会有机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张道泉受访时指出,其他国家的唐人街所处的社会与本地不同,新加坡以华人占多数,这促成了牛车水和其他国家唐人街的不同,它更具包容外来文化的空间。
张道泉说,由于华人是本地社会的多数,因此相对来说,牛车水不像其他国家唐人街那样“神圣不可侵犯”,非华族文化事物不得门而入。在牛车水出现非华人的事物并不会令人感觉特别突兀。
他说:“牛车水的社区范围相当大,个别呈现不同的生活面貌。”
针对牛车水近年的改变,张道泉指出社区文化景观会随着时代演化发展,促成改变。他表示,对于一些新加坡人来说,可能比较在意的是消失的事物,但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引进了新的事物,增添新的吸引力。新添的事物即使不是源自东南亚华人,但对其他新加坡人和游客来说,具有吸引力。这正是生活在国际化城市的好处,不断有新事物出现。
据旅游局2007年的年度报告,牛车水是仅次于乌节路最多游客到访的旅游景点。就文化景点而言,它的受欢迎程度更胜小印度,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文化景点。这并不是近年新趋势,早在10年前牛车水已经具备这样的受欢迎程度。
牛车水的魅力来自它的多样风貌。它是牛车水居民的生活场景,是新加坡人的美食天堂,是时尚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的热选地段,也是年轻新加坡人及外国游客游一趟坐落在宝塔街的原貌馆、认识南洋华人历史的现代华族文化博物馆。
只要你用心寻找,活着的历史与文化仍留驻在这、两个世纪前殖民地政府规划出来的华族生活圈——天福宫仍保留着传统宗教仪式;拥有超过半个世纪历史的大同饼家仍在店屋每日烘烤传统糕饼;逐渐在新加坡消逝的方言仍是街坊每日嘘寒问暖的生活语言……
旁观者清的索尔柏格说:“自从牛车水熟食中心重新开业后,牛车水的社区感更强了。许多本地人以此为聚集点。我原来的客人中,本地人和永久居民占70%,现在增加到80%,其他的是游客。”
牛车水商联会总经理王连兴受询时证实,商联会和旅游局及牛车水社区组织不久将开会,讨论进一步加强牛车水的吸引力,希望能让牛车水人气更旺,重燃本地人对这个社区的热情。
牛车水让新移民感到亲切
来自山东省青岛的孙国翠(34岁)负责打理的东北菜馆,6年前在牛车水摩士街开业。清爽味鲜的东北家乡菜,不但慰藉了来自东北的新移民,也吸引不少新加坡老饕。
孙国翠说,在新加坡的东北人不少,“10个客人当中有6个是东北人。”
东北老乡在开在牛车水的东北菜馆找到家乡的美味记忆,而4年前来新的孙国翠则在牛车水找到离乡背井后的生活安全感。她说:“我来之前还担心语言不同,生活不适应。我到新加坡的第2天就来牛车水,发现这里的人都能讲普通话,我便放心了。”
“在牛车水生活非常方便,汇钱、添购日用品,甚至要买中国出产的食品、用品,裕华百货就在附近。牛车水的交通便利,去哪里都方便。”
来自四川省德阳的周敏(28岁)在位于宝塔街的川菜馆川苑担任领班工作,她受访时也说,初来牛车水便觉得这里好交流,“感觉不是很陌生”,社区有很多中国人;要汇钱或购买日用品,附近的购物中心如珍珠坊、OG、唐城坊都能满足需求。
48岁的索尔柏格则是牛车水街边小贩的特殊风景。据记者一日下午的观察,外国游客看到一个洋人在萦绕着华族文化的街头卖德国香肠,十之八九会停下拍照,有些还会光顾。
有时,牛车水的街坊也会趋前和他闲聊,看得出这名“外来者”已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融入了社群。他碰到华族顾客时,会用发音标准的华语,吐出“面包”两个字。
索尔柏格来新定居已有12年,以前是德国餐馆厨师。5年前,他在丁加奴街(Trengganu St)开设德国烤香肠街边档,成为牛车水街头新景观的一员。
他说:“你不可能从新加坡拿掉牛车水这一块。在新加坡有哪个角落,可以在一个平方英里展现这么丰富多元的生活面貌?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殖民地时代的建筑可以在这里找到。这里也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本地年轻人在牛车水开店
和在牛车水经营餐馆的中国新移民一样,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本地年轻人是牛车水与时并进的见证。
如果说,个别的传统老店和中国地方菜菜馆分别发挥了吸引本地华人、新移民及外国游客的作用,那么由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本地年轻人开设的个性小店则提供了让本地年轻人在节庆与美食以外,仍到牛车水的理由。
安祥路这几年开了几家个性精品店、时尚店,如北欧精品店Style Nordic、创意店Asylum、时尚店Front Row等。陆文良和韦淑君去年在这条路上开设了英文文学书籍专店“Books Actually”。小书店藏书丰富,精心地布置散发着懒洋洋的怀旧气氛。
陆文良说:“不是所有新加坡人在甘榜长大,有些是在店屋长大的。我父亲便是一例,他在纽顿圈一带长大。如果牛车水的文化遗产能通过不太商业化和旅游促销方式传给年轻新加坡人,相信我们能够吸收的会更多。”
他指出,安祥路与聚集了洋派餐馆与夜店的客纳街为邻,这一带仍有几家活跃的华人宗乡会馆,有会馆还每周开办戏曲班。
美食是牛车水最具威力的人气磁铁。陆文良说:“新移民开的地方菜菜馆,给我们机会尝到中国不同地区的菜肴。只要食物美味,新加坡人没有理由不趋之若鹜。”
开在新桥路店屋3楼的“随意诗人”在本地创意及文艺圈颇有名气。它的特别不仅是漫游室内的个性,也在于这么一家以艺文气息招揽年青人的个性咖啡座,竟然出现以长者及游客居多的牛车水。
店主卓诗妮(23岁)说:“在开店之前,我很少来牛车水,除了来办年货。选择在这里开店是非常偶然的机会。来了之后,发现牛车水有不少安静的角落,藏有有待发掘的餐馆、cafe,像恭锡街就很有意思。”
卓诗妮指出,从安祥路走到新桥路,只需“直走左转”(即通过史密斯街后左转),她的客人逛完安祥路,可以到“随意诗人”歇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