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移民选择温哥华和多伦多为定居地的原因之一就是语言环境。我们的客户经常到加拿大多年后还没有学会英语的原因往往是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而这说明,他们在加拿大生活“太舒服”了。的确,很多地区由于华人聚居甚至相关社区配套都有华语服务,在那里生活,似乎真的“没必要”学英语,但对孩子来讲,这种“安逸”是不利的。以下是转抄的一片文章,供参考。
我目前所居住的社区华人比例有点偏高,虽然我拿不出统计数字,但每天通过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短短一段时间的目测,就看得出华人学生不在少数。这个学校仅是我们这个社区中三个小学中的一个,其他两所学校华人学生比例相近。与我们毗邻的另外一个社区,华人比例更是令人惊叹,据说一条街从头走到尾,也不过一两家白人。在那里,白人是社区的少数族裔。十来年前,我们这里是一片荒地。买房的时候,除了售房办公室和几个样板房孤零零地伫立在这一大片空旷的荒地上外,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我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买房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远离多伦多房价较低,再加上街道宽车辆少不塞车,想来将来一定是个宁静的社区。出乎我的意料,十年来我们这个社区成为大多伦多地区增长最迅速的社区之一。大片土地不断被开发,房屋一期一期接连兴建,华人大批涌入,有一天猛然发现我们这里已经堪称“清华园”了(清一色华人的乐园)。与华人比邻而居对我来说是舒服与快乐的。因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说着相同的语言,邻里之间相处得融洽和谐。尤其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各家除了可以相互照应,孩子们更是吃百家饭一起长大的。到了上学的年龄,原本的朋友成了同学,学校里一起学习,课后一起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孩子的父母们也因为孩子越走越近,成了朋友。每到年节假日,各家聚到一起,大人们天南海北地聊天,小孩们热火朝天地游戏,好一派欢乐景象。其乐融融中我发现我们开始走进一个特殊的区域——相对独立于英语文化之外的华人圈子,而且正在形成独有的区域文化。这种感觉是从我们社区早期幼教中心(early year center)换老师开始的。这个早期幼教中心开设在公立小学校内,由不牟利机构YMCA运作,中心的工作人员原本都是当地的白人,有一天全部换成可以讲中英两种语言的华人了。据她们自己介绍,因为带孩子来这个中心的基本都是不讲英语的祖父母,和原来的白人老师沟通太困难,因应需要,中心特意安排了华语工作人员。我这才发现中心的孩子至少百分之八十是华人面孔。看到换了老师,老人们高兴地说,看来我们不需要适应加拿大,加拿大会主动适应我们的。就像很多人提到过的华人对儿女教育格外重视,于是华人比较集中的中学、小学EQAO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社区。我们这一大片的中小学再次应验了这句话,几个先后成立的学校,自建校以来学校排名一路飙升。虽然我们尚未完全了解加国教育体系,却提前进入了被他人羡慕的名校区 。“名校区”的名声又吸引了更多的华裔家庭搬进了我们社区。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那天跟几个家有儿女在读高中的朋友聚餐,这才发现名校区“名不虚传”。尽管我家孩子也参加过不少兴趣班,但从来没有给过太多的压力,只曾经为弹钢琴跟孩子争执过,为这自己还专门作了检讨。至于各种补习班,我们从来也没有想过。可是朋友们那些读高中的儿女们,除了上学,课后基本都是在补习班度过的:数学要补;法语必须补;英文阅读写作也有补的必要;其他各科目最好也补一下……我疑惑地问,都在补习班里补习,你们在学校里学什么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高中有些课程很有难度,不补习可能就被淘汰下来;即使普通的高中课程,同学们的成绩也是越来越高,如果将来想挑选好点的大学的好点的专业,那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我知道华人学生比较集中的学校,因为成绩普遍偏高,大学录取成绩会比其他学校被抬得更高一些。于是又问,那什么时候开始补课最合适呢?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同学中有的从小学就已经开始补习各种课程了。我怀着“忽略”了女儿的歉疚回到家里,跟老公商量要不要也送女儿去补习。老公反问道,我们当初究竟为什么选择移民到加拿大?是啊,我们当初究竟为什么会移民到加拿大? 看看社区中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逐渐形成的一种区域华人文化,不仅没被加拿大所改变,反而正悄悄地改变着加拿大。这区域文化是不是离我们的移民初衷越来越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