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初审阶段(小秘委员会初筛) deadline之后1个月
大约发生在申请截止日期之后1-2个礼拜。比如我们学校1月31日截止申请,作为研究生助理(简称Graduate assistant,以下称呼小小秘)的我,2月10日被小秘们一个电话招呼过去整理申请材料。我们今年预计招收40个硕士,然后总共有700份左右的申请。
在材料初审阶段中,小秘委员会需要将合格的申请材料挑出来,送到C区(通过初审)。不合格的申请材料,送到D区(淘汰区,没有教授特地来把等候区材料提出来,其实就是拒信了)。什么样的申请材料合格呢?其一,材料齐全(比如缺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缺英语成绩,个人陈述等等,材料一般直接申请材料直接放到D区),其二,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往年一般是本科平均成绩达到百分制里的80,GRE320+3.5,TOEFL100;这些标准都会在网络上面公布),达到了这两个标准,材料会被送到C区,即通过初审。
同学们预计一下700个申请人到这一步会剩多少个?答案是大约320人。也就是说,大部分申请人材料不全,或者基本成绩无法达标!所以请同学们务必申请的时候关注一下录取要求,不然会白交申请费。
2. 材料复审阶段(委员会审核) deadline之后两个月
之后我们小小秘和小秘们会把C区(初审合格区)的申请材料交给教授们,这时候教授们就出马了,教授们组成委员会,根据不同的国家对C区材料分类,偶尔也有教授,因为套磁的原因把极少数的学生材料从D区(淘汰区)里面拔出来放到C区;为了保证录取新生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分配给不同的名额,一般:
中国学生10-15名额(约180人竞争);
印度学生10-15名额(约100人竞争);
欧美及其他地区学生10-15名额(约40人竞争)。
对于中国学生,申请人多的学校(比如中科大出国大户),会按照学校归类。申请人少的学校(比如一些南方的学校就全校就一个人申请)则把所有人材料放在一起。比如按照往年,我们一般分配是
中科大2(约15人竞争);
天津大学2(约15人竞争);
清华1(约5人竞争);
北大1(约5人竞争);
上交1(约5人竞争);
哈工大大连理工等国内工科名校1(约10人竞争);
其它985名牌大学2(约15人竞争);
其他所有的学校名额2(约100人竞争)。
(注:复旦南大浙大等因为专业原因报名人数很少)
永远不存在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竞争的问题,因为录取途径是完全分开的。
申请人数多的学校生源,主要比较的是他们的GPA。毕业于同一学校中科大的学生张某与李某,张某和李某大学4年修过的课程相似,张某平均分88 分,李某平均分84分,即使李某GRE和托福都强于张某,我们也愿意录取张某。因为我们认为4年一贯的表现,比一两次考试成绩更说明问题。
申请人数少的学校生源,主要比较的是他们的GRE和托福。打个比方说厦门科技大学的赵某平均分88分,天津理工大学的刘某平均分84分。我们很难说赵某比刘某优秀或者不优秀,因为不同大学考核标准不一样,成绩高低没有说服力。所以申请人数少的学校,我们更重视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和有没有国际竞赛的获奖。
本科学校不够亮眼的同学千万别灰心,世界名校依然向你敞开大门。我们去年有个三本院系毕业的同学,我们整个委员会都没有人听说过他的学校名字,但是他托福110左右,GRE1500分,还拿过国际数学建模一等奖,不要他我们要谁啊?
通过比较不同的申请人,委员会最终决定提名40人进入B区(预录取区),另外约有80人左右的B-区(waiting list,有顺序),从上到下排列。其它200份材料送入D区(淘汰区)。
3. 预录取阶段 deadline之后约3个月
这又是小秘和小小秘的工作,会google查询学校的电话或者院系的电话(不会通过申请资料),比如打电话给中国科大各个系的学生教务处,确认是不是有张某这个同学,平时表现不错吧。得到了差不多的答复以后,核对申请资料真实性完毕(入学时候还会再一次核对)。小秘们就发录取邮件给张某“I am pleased to inform that you have been admitted to blablauniversity!...”然后给张某一个月的时间答复,正面答复后进入A区(正式录取区,发正式的信函和办理移民局手续),负面答复或者没有答复视为弃权,空位自动由waiting list进补。
常见问题解答:
1. 硬件不达标能否强申?
答:建议发邮件问小秘。不同学校要求不同,有些学校是硬指标,有些学校是软指标。
2. 不同学校GPA算法是否有影响?是否有专业GPA和总体GPA的区别?
答:我们不会按照中国各个学校的算法和申请人自己算出来的GPA(但是还是建议申请人自己算一下,仅作为填表用)。而是会按照我们的算法(4.0 scale)将所有人的全部课程都核算一遍;成绩单里面出现的所有课程都会计算,所以是总体GPA。比如我听说时常有某些名牌大学的同学,认为学校GPA 算法太低以至于影响申请之类的,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只要你所在的学校够优秀,并且你在学校里比你大多数同学优秀,就一定会获得录取。)
3. 托福99和100是不是有很大的区别?
答:是的。虽然同样是1分,但是99和100有很大的区别,101和102只有很小的区别。
4. 能否迟交申请材料?
答:最好不要。因为如果我们开始审核申请材料的时候(一般发生在deadline的10天后),你的申请材料还没有出现,那你的申请就必然跪了。
5. 学术论文起作用么?
答:学术论文在硕士申请中没什么作用,但是有论文总比没有好。博士申请中则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学术论文是套磁导师的神器。
6. 国内本科和硕士申请,有什么区别?
答:申请美国自费硕士,中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一样有利,几乎没有区别。
中国硕士生申请美国自费硕士,主要也看本科毕业学校,GPA,GRE,TOEFL;稍许参考硕士阶段的表现。
请注意某些美国学校是不允许学生修两个相同专业硕士学位的,虽然这样的学校很少。
国内本科和国内硕士的申请差别,在于美国全奖博士。申请美国的全奖博士,对于最顶尖的美国研究生院,如MIT/HARVARD/STANFORD /UCBERKELEY等等,他们喜欢招收来自中国最最优秀的本科生,因为顶尖的美国研究生院,喜欢通过一个五到六年完整的科研训练(前期投入后期产出的模式),来培养出有着自己学校研究风格的PHD,来培养出未来科研界的明星。所以他们希望录取的是最最有天赋的学生,所以同样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第一名和研究生第一名,前者申请MIT更加有利。
对于并非最顶尖的美国学校,是喜欢给有经验的研究生发博士全奖。因为第一,他们会担心学生半途跳槽去更好的学校,所以不能前期投入后期产出,所以希望学生一来就能出力。第二,他们培养TOP SCIENTIST的期望值不比MIT/HARVARD/STANFORD/UCBERKELEY等等,培养模式也与顶尖学校不同。所以他们希望得到的是 有经验的工作者,所以同样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中等生和研究生中等生,后者申请50名左右学校更有利。
7. PS(Personal Statement or Statement of Purpose 个人陈述)、CV(CurriculumVitae or Resume个人简历)、RP(Research Proposal研究计划)等文书起什么作用?
答:PS、CV、RP等文书起的作用很大,学习热情、目标和决心、科研潜力是要通过PS、CV、RP 来审核的。材料复审阶段Committee里面的教授们会非常仔细的审核文书,我们真正希望录取的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且有潜力的学生,未来行业内的领军人物,重要知识的创造者,并不仅仅是本科毕业于名校的GPA、TOEFL、GRE高分者。当然了,如果TOEFL、GRE、GPA达不到最低要求的线,再有学习热情也没有用,申请材料直接会在材料初审被卡掉,因为教授们认为,申请者即使再有学习热情再有潜力,英语不合格或者基础不合格,不足以完成学业。
8. GRE很多时候,很多学校都没给出minimum requirement(最低要求),所以即使GRE成绩不好也可以申请么?
答:GRE和TOEFL一样,很多学校都有基本要求的分数线,只是TOEFL的基本分数线固定并且公布,比如100或者80,学校默认如果申请人不具备100以上或者80以上TOEFL成绩,即使你再聪明,或者再努力学习,或者再有科研经历,英语不足以支持学业,所以只要申请人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学校就会拒绝。GRE的分数线,则一般不会公布,因为每年是浮动的,象笔者所在的学校,2008年申请人数不多,GRE第一轮卡的是 1100+3.0,基本上卡不了几个人。2011年申请人数暴涨,教授们审核材料审核不来,于是将最低要求提高到1300+3.5,第一轮就刷掉了一半的学生。换而言之,如果来年申请人数更多,GRE数线可能会更高;相反的,如果中国学生出国高峰过去了,GRE数线会下降。
9. 套辞(也称为套瓷、陶瓷,即和小秘、教授主动联系),有什么作用?
答:分为两种情况Ph.D.和Master不太一样,首先解释Ph.D.。如果是申请Ph.D.大多数情况下,套辞作用还是很大。总的说来,我们学校(World Ranking TOP50)对于中国申请人,大致分为三类,Clearly Admitted(很明显可以被录取的,例如顶尖名校高gpa高gre高托福,人数大概10%),Border Area(边缘区域,人数大概40%),Clearly Rejection (很明显不可以被录取的,人数大概50%)。套辞的作用主要发生在Border Area,但是申请人事先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在Border Area上面,所以我个人建议,多套多好。
比如五个学生ABCDE争夺两个Ph.D.全奖名额,A是中科大第一名,托福GRE超标,SCI一作论文两篇,那么这类学生就是 Clearly Admitted;D和E毕业于中国一般学校成绩不到80托福也不到80,那么他们就是Clearly Rejection。关键在于B和C,比如B是中科大的gpa 3-10%,没有论文,托福105gre1500+4.5;C是哈工大的gpa top 3%,有一篇SCI二作的论文,托福是100gre1400+4。除了给A的一份全奖毫无疑问以外,另一份全奖给B还是C,教授们一定会存在犹豫和争议的,这就是Border Area。如果这时候C主动联系了某位教授,附上自己的简历并表示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经过聊天教授也感觉这人不错,相比了无音讯的B,他一定会偏向于录取C。在committee开录取会的时候,教授就会尽力推荐C,其他徘徊不定的教授因此优先录取C(因为B和C原本就感觉就差不多)。。。同样的,如果B进行了主动的联络,B就会占据上风。。。很多时候,大多数申请人会属于高档次学校的Border Area和低档次学校的Clearly Admitted,如果希望自己去更好的学校,就要努力向上跳一跳,套辞,是会祝你实现梦想的。
Master的申请就简单很多,就是纯本科学校+gpa+toefl+gre的硬件比拼,录取要求也没有Ph.D.高。但是建议要和小秘保持联络,确定自己的所有申请材料送达了(按照我个人的经验,15%左右申请人的申请材料是不全的,包括邮路的原因和申请人个人的原因),然后表述一下自己想要加入该校的心愿(让小秘可以支持你,虽然作用不是很大,但是也是正作用)。无论是教授还是小秘的联系方式,网络上面一般都找得到,以email为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