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颗粒物泛指悬浮在气体当中的微细固体或液体。它们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当中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悬浮粒子,被定义为可吸入颗粒物,用PM10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就是PM2.5。它的直径还不到人发丝粗细的1/20,但它对人体危害最大,因为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日常发电、燃煤、工业生产、挥发性有机物等,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目前,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标准为PM10。PM10“可以进入人体上呼吸道,与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但实际上PM2.5微粒由于体积特别微小,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大大超过PM10。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也认为PM2.5会增加死亡的风险。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PM10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将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目前在日本、美国、德国、欧盟、印度、澳大利亚等都已陆续被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然而,中国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API)却还没有把PM2.5纳入监测之列。我国目前监测的只有PM10的颗粒物。虽然有多个城市和科研机构在做PM2.5的监测,但没有国家标准,无法进行考核。PM10通常情况下沉降速度非常快,只有在气象条件很不好且大量污染物持续不断进入空气的条件下,空气质量才会达到所谓的“轻度污染”。而PM2.5体积比PM10要小的多,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更容易导致灰霾形成。也就是说,在中国空气质量监测中,PM2.5在空气中密度无论有多大,空气优良状况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标准。
据了解,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我国细颗粒物污染在全球范围内的横向对比同样不容乐观。
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制定了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亚洲的日本、泰国和印度也制定了该标准。是否有PM2.5监测值,是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WHO准则和其他很多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首要差别,也是目前我国环境空气指标中最具争议的一块。2011年年初《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版征求公开意见,PM2.5可吸入颗粒物尚未列入新标准,但已开始作为各地指标的参考值。目前,环保部正在研究改变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准备增加臭氧、PM2.5等细颗粒等指标。
目前市场上能监测PM2.5的仪器主要有FPM-337,它采用β射线吸收法,该方法等效于标准的重量法。并配有全天候机壳, 可单独安装在室外。内置加热除湿器,对试样空气进行加热,控制采集、减少湿度对测量的影响,和标准测定法有良好的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