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 8日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雾和霾橙色双预警,其中江苏西部、浙江北部、安徽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这已是中央气象台连续3天发布霾橙色预警。
最近一周以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甚至是西南地区,已陆续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覆盖了我国将近一半的国土。
公众疑问:今后雾霾会否成为常态?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自我国有PM2.5记录以来,2013年的雾霾天气为何格外严重?
近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就我国大范围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做过分析:一是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二是静稳天气条件下,机动车尾气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对空气质量恶化贡献较大。
而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此次南北大范围尤其是南方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有4个: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地区较多的“二次污染”人为排放、空气湿度相对饱和以及南方长时间的“静稳天气”。
不过,“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受访的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面对雾霾,继北京之后,不少城市也相继出台或加快出台自己的应急预案。但业内人士仍指出,各种《应急预案》只是极端气象条件下“减缓重污染恶化”的短期应急举措,治理雾霾的长远解决之道“不在应急、而在减排”。
“应急方案非常必要,但各地政府要下定决心,采取切实措施,调整政策导向,进行长期性治理。”长期研究大气污染的南京大学教授刘红年说,在确保经济运行平稳的前提下,要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
虽然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治霾,但不少民众表示,对一段时期以来的防治效果感受并不明显,对治霾前景并不乐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霾虽难,但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也非“一日之功”。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治霾任务仍然艰巨。根据国务院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这个行动计划制定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